在經開區,走進智慧谷仿佛步入一座充滿活力的微型城市。這里是一個融合工作、生活、休閑與創新的產業社區,正以其獨特的“融合”模式,成為經開區乃至威海市產城融合的新名片。
商戶、企業雙向發力
作為智慧谷首家簽約并開業的商戶,韓尚家居館主理人初甜對這里的發展速度感到驚喜。“當時看中的是這里的規劃氛圍和開放理念。”她說,“5月20日開業,僅用一個月營業額就實現翻番。”更讓她感到踏實的是園區團隊的全程陪伴。
庫迪咖啡負責人閆曉杰為了打造一面與園區調性相符的多巴胺彩繪墻,專門請來威海知名畫師,寧愿等待兩個月也要實現最佳效果。
在商業活力不斷提升的同時,智慧谷的產業生態也日益豐富。阿里巴巴國際站威海服務中心總經理明平東表示:“智慧谷與我們存在高度共通的‘服務基因’,真正做到以客戶為中心,為我們提供全方位支持。”
傳統制造企業同樣在這里找到轉型突破口。山東三陽服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核心地段建設了21層的創意中心,匯聚設計師、品牌主理人、面料廠商和國際買手,形成完整的時尚產業鏈條。“消費者可以在園區進行個性化定制,兩小時內就能拿到自己設計的產品。”公司行政副總經理陳鵬介紹。
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領域,威海威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從10人團隊起步,如今已成為威海規模最大的數據標注企業,每年為比亞迪、百度、阿里等客戶提供5000萬個數據。“我們正在孵化一批下游企業,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總經理張俊杰說。
“人產城”深度融合
隨著勞頂笨咖啡等知名品牌的入駐,智慧谷的“人產城”融合步伐加快。“我們的消費對象以年輕時尚群體為主,也有不少附近居民和辦公樓白領,業績比預期還要好。”該品牌總監許軍表示。
即將在國慶節開業的T16藝文活力街區,進一步豐富了園區的商業業態。優質品牌的入駐將帶動更多優質企業落戶,而企業集聚又為商業帶來穩定客源。
在智慧谷,生產、生活、生態實現有機統一。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友利銀行比鄰而立;在中韓(威海)城市國際客廳,每天穿梭著跨境合作的身影;仁川館、RCEP企業服務中心,讓全球商機觸手可及。
國際人才港構建起一站式人才服務體系;5家酒店、6家超市和多家網紅餐廳星羅棋布,共同滿足園區企業和員工的多元化需求。“上樓工作、下樓生活”在這里已成為現實。
園區向社區蛻變
從低效用地到創新高地,從單一園區到復合社區,智慧谷不僅實現了物理空間的改造,更完成了發展理念的升級。
2024年,智慧谷主營業務收入突破60億元,獲評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最佳實踐案例”,入選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示范基地、省級示范數字經濟園區等。今年9月,智慧谷再獲“2025中國開發區營商環境百佳案例”。
智慧谷投資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驍表示,園區將繼續以“產業+社區”為發展理念,重點打造T16藝文活力街區,融合文、旅、商、產等多重要素,打造一站式城市青年潮聚地,讓智慧谷成為“創業者稱贊,外來者向往”的營商品牌。
走在智慧谷的街頭巷尾,能感受到的不僅是一個產業園區的活力,更是一種新型生活方式的萌芽——產業與城市、工作與生活,和諧共存,相互成就。